腰肌劳损与筋膜炎:精准分辨,科学应对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腰部不适已成为许多人的困扰。据相关调查显示,超半数职场人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腰痛。最近,不少人反映,长期久坐办公后,腰部总是隐隐作痛,去医院检查,有的被诊断为腰肌劳损,有的则是筋膜炎。这两种疾病症状相似,容易混淆,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腰肌劳损与筋膜炎的不同,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—— 肌筋膜触发点松解术,还有邵新学教授在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分享。
腰肌劳损与筋膜炎的不同
发病原因:腰肌劳损通常是由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,如久坐、久站、弯腰驼背,或过度劳累、腰部过度负重等,导致腰部肌肉慢性损伤。比如,快递员小李,每天都要搬运大量包裹,长期弯腰劳作,腰部肌肉不堪重负,患上了腰肌劳损。而筋膜炎则常由急性损伤、潮湿寒冷环境、免疫因素、肌肉疲劳等引发。像小张春节假期去滑雪,不小心摔倒扭伤腰部,之后就出现了腰背肌筋膜炎的症状。
症状表现:腰肌劳损主要症状是腰部酸痛、胀痛,疼痛范围较广,呈片状,劳累后加重,休息后缓解,活动时疼痛可能加剧,尤其是弯腰、扭转等动作。腰部肌肉可能会有僵硬感,按压时疼痛不固定。筋膜炎则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肉紧张、疼痛,疼痛呈点状,位置相对固定,可触及紧张的条索状筋膜,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,且可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。例如,小王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腰部出现局部疼痛、肌肉紧张,经检查确诊为筋膜炎。
检查方式:腰肌劳损一般通过医生的体格检查,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即可初步诊断,影像学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。而筋膜炎在影像学检查中一般也无明显器质性改变,但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医生的体格检查来确诊,比如触摸到条索状结节等。
肌筋膜触发点松解术治疗方法
精准定位触发点: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,通过触诊仔细感受肌肉中紧绷、疼痛或形成结节的区域,这些就是肌筋膜触发点。也可借助超声等专业仪器,更精准地确定触发点的位置,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。就像用高精度的探测器寻找隐藏的宝藏一样,精准找到引发疼痛的根源。
局部麻醉减痛:为了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,医生会使用麻醉药喷雾对治疗部位进行表面麻醉,或者进行局部注射麻醉,让患者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治疗,大大降低了患者对治疗的恐惧。
专业松解操作:使用专门设计的医用针具,如小针刀等,医生小心翼翼地切开或挑开触发点周围粘连的筋膜和肌肉,精准地解除肌肉紧张和疼痛,恢复肌肉的正常功能,如同拆解精密仪器一样,容不得半点差错。
术后康复助力恢复:治疗结束后,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,如拉伸、按摩等。拉伸可以帮助放松肌肉,增加肌肉的柔韧性;按摩则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加速肌肉的恢复。康复训练就像是为身体的恢复 “保驾护航”,让身体逐渐回到健康状态。
邵新学教授的教学经验分享
邵新学教授在肌筋膜触发点松解术的教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。他强调,在教学过程中,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,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,熟练掌握触发点的定位技巧。例如,他会带领学生在模拟患者身上进行触诊练习,不断强化学生对触发点的感知能力。
同时,邵教授认为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至关重要。他会详细讲解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机制、解剖学基础等知识,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。在讲解松解操作流程时,他会结合实际案例,深入浅出地分析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。
此外,邵教授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,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,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,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。
如果出现腰部疼痛等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,明确诊断是腰肌劳损还是筋膜炎,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。同时,在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,避免长时间久坐,定期起身活动,加强锻炼,预防腰部疾病的发生。希望大家都能远离腰部疼痛的困扰,拥有健康的身体,享受美好的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