筋膜炎与风湿:别再傻傻分不清
在全民追求健康生活的当下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。近期,不少朋友在健身后或是季节交替时,出现了肌肉疼痛、关节不适的症状,去医院检查,有的被诊断为筋膜炎,有的则怀疑是风湿。这两种疾病症状有相似之处,很容易让人混淆,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如何区分筋膜炎和风湿,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—— 肌筋膜触发点松解术,还有邵新学教授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。
如何区分筋膜炎和风湿
发病原因:筋膜炎通常与肌肉疲劳、创伤、免疫因素、寒冷潮湿环境等有关。比如,小张春节假期去滑雪,不小心摔倒扭伤腰部,之后就出现了腰背肌筋膜炎的症状。长期在冷库工作的工人,因寒冷潮湿的环境,也容易患上筋膜炎。而风湿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,包含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类风湿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。其发病原因复杂,涉及遗传因素、自身免疫反应、感染因素等。比如,感染某些细菌或病毒后,可能会诱发自身免疫反应,从而引发风湿性疾病 。
症状表现:筋膜炎主要症状是局部肌肉疼痛、肌肉紧张、活动受限,疼痛部位相对固定,可触及紧张的条索状筋膜,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,且可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。像小王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腰部出现局部疼痛、肌肉紧张,经检查确诊为筋膜炎。风湿性疾病症状多样,除了关节疼痛、肿胀外,还可能伴有发热、皮肤黏膜症状(如皮疹、口腔溃疡、外阴溃疡等)、雷诺氏征(指或趾端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白,然后发紫、发红或伴有麻木、疼痛)、肌肉无力等。例如,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除了有关节疼痛,还可能出现面部红斑、口腔溃疡等症状 。
检查方式:筋膜炎在影像学检查中一般无明显器质性改变,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医生的体格检查来确诊,比如触摸到条索状结节等。实验室检查方面,血常规、血生化等多在正常范围,但抗 “O” 和血沉均可增高。而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则需要综合多种检查,除了体格检查,还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,如抗核抗体(ANA)、类风湿因子(RF)、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(CCP)等,这些抗体的检测对诊断不同类型的风湿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。同时,X 线、CT、磁共振成像(MRI)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观察关节和骨骼的病变情况 。
肌筋膜触发点松解术治疗方法
精准定位触发点: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,通过触诊仔细感受肌肉中紧绷、疼痛或形成结节的区域,这些就是肌筋膜触发点。也可借助超声等专业仪器,更精准地确定触发点的位置,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。
局部麻醉减痛:为了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,医生会使用麻醉药喷雾对治疗部位进行表面麻醉,或者进行局部注射麻醉,让患者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治疗。
专业松解操作:使用专门设计的医用针具,如小针刀等,医生小心翼翼地切开或挑开触发点周围粘连的筋膜和肌肉,精准地解除肌肉紧张和疼痛,恢复肌肉的正常功能。
术后康复助力恢复:治疗结束后,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,如拉伸、按摩等。拉伸可以帮助放松肌肉,增加肌肉的柔韧性;按摩则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加速肌肉的恢复。
邵新学教授的成就
邵新学教授在肌筋膜触发点松解术领域成就斐然。他深入研究,不断创新,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触发点定位和治疗方法,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。例如,孙先生因臀部肌肉慢性损伤,下肢酸麻疼痛,行动不便。邵新学教授运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干针治疗技术为他治疗一次后,孙先生就感到下肢症状明显缓解。经过后续的治疗,不仅腿不再酸麻,颈肩部的疼痛也逐渐消失。还有刘奶奶,因颈肩部肌肉慢性劳损导致颈肩综合征,头晕和疼痛严重影响生活。邵教授为她治疗后,症状基本消失,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。
邵教授不仅专注于临床治疗,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,将自己的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医生,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如果出现肌肉疼痛、关节不适等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,明确诊断是筋膜炎还是风湿,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。同时,在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避免过度劳累,注意保暖防潮,加强锻炼,提高自身免疫力,预防疾病的发生。希望大家都能远离疼痛的困扰,拥有健康的身体,享受美好的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