疼 痛 康 复 医 学 网

这种鸡蛋不能吃!这种人不能吃鸡蛋!答案你想不到~

 二维码 7
文章附图


鸡蛋,是很多人的早餐标配。但是,你这样吃蛋,把营养都白白浪费啦!


吃鸡蛋常犯9个错



误区一:用沸水煮鸡蛋


尽量不要将鸡蛋放入沸水中煮,容易造成蛋壳破裂,蛋液流出,还容易烫伤手指。


正确的做法是,鸡蛋冷水下锅,慢火升温,沸腾后微火煮3分钟,停火后再浸泡5分钟。



误区二:用桌子边缘敲碎鸡蛋


桌子边缘往往不干净。应选择干净的碗边敲碎鸡蛋,并且小心不要让碎蛋壳落入蛋液中造成污染。



误区三:吃生鸡蛋


生鸡蛋不容易消化,还含有不利于蛋白质和生物素(一种维生素)消化吸收的物质,而且容易有细菌污染。



误区四:室温下存放鸡蛋


鸡蛋在室温下(20℃至30℃)存放一天,相当于在冰箱存放一周,所以鸡蛋应该冷藏。买鸡蛋要看标签,一周内的品质最好。



误区五:红皮鸡蛋更有营养


鸡蛋皮的颜色与鸡的品种(遗传)有关,与营养价值毫无关系。有检测数据表明,红皮鸡蛋和白皮鸡蛋在营养成分方面各有千秋。



误区六:迷信“土鸡蛋”


土鸡是指散养的、没有专门饲料,主要以虫子、蔬菜和野草为食物的鸡。很多人都觉得“土鸡蛋”比养鸡场的鸡蛋更好。


事实上,土鸡蛋的蛋白质、钙、锌、铜、锰含量略多一些,而脂肪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2、烟酸等略少一些,其他营养素差别不大。



误区七:鸡蛋与豆浆相克


大豆中的确含有不利于蛋白质消化吸收的物质,但豆浆充分煮开后,这种物质就被破坏了,不会再抑制蛋白质消化吸收。



误区八:鸡蛋表面越光滑越新鲜


鸡蛋生下来后会有一层略微粗糙的蛋壳膜,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消失,因此,蛋壳外面不太光滑,反而可能是新鲜鸡蛋。



误区九:卤蛋比煎蛋更营养


哪一种吃蛋的方式比较好呢?


最好的是带壳水煮蛋!不过,蒸蛋和荷包蛋营养价值也比较高,与水煮蛋差异不是特别明显。


其次是煎蛋,因为油煎制作,温度较高,容易破坏维生素,还可能产生一些化学物质。


最不营养的方法是卤蛋,卤蛋的卤料很有可能不卫生,而且含盐量比较高,同时因为卤制时间长,营养流失最严重。


蛋黄高脂肪、高胆固醇不能吃?


很多三高患者不敢吃蛋黄,其实完全没必要!


确实,蛋白中几乎不含脂肪,一枚蛋中差不多98%的脂肪都集中在蛋黄中,一枚蛋的蛋黄大约含5克脂肪。


胆固醇是跟着脂肪一起的,一枚鸡蛋含有约200毫克的胆固醇(当然全部都在蛋黄中)。


但别因为有脂肪和胆固醇就嫌弃蛋黄,它的营养其实比蛋白更棒。


而且,胆固醇听起来可怕,其实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。


过去经常说“一天摄入胆固醇不要超过300毫克”,是出于控制血胆固醇的考虑。


目前国内外营养界都认同,吃进身体的胆固醇对血胆固醇高低的影响并不大,已经不再限制胆固醇了。


除了胆囊炎患者要谨慎吃蛋黄,对于其他人来说,虽然蛋黄不及蛋白质地软嫩、口感细腻,但如果只吃蛋白不吃蛋黄,实在是不划算。


全蛋营养最好,但这种人不能吃


其实,无论是什么疾病,包括“四高”患者在内,保证每天一个鸡蛋的量都是安全的。


唯一要远离鸡蛋的人群就是——对鸡蛋过敏的人!


各位家长在首次给宝宝喂蛋类做辅食时,一定要留意宝宝有没有异常反应。


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,如果有过鸡蛋过敏史,就应该躲开鸡蛋和各种含有鸡蛋成分的食品。


蛋类这么多,哪种更营养!



鹅蛋


古称鹅卵。《饮食须知》中说“鹅卵性温”,又说“多食鹅卵发痼疾”。


中医认为鹅肉和鹅蛋都是发物,易引发旧疾,有慢性病的人最好不要吃。



鸡蛋


性平,能滋阴养血、补气润燥、清热解毒。李时珍认为鸡蛋白性微寒,鸡蛋黄性温,鸡蛋整体性平;鸡蛋白能治伏热,可疗目赤、咽痛诸疾;鸡蛋黄能补血、治痢疾,对于胎产诸病也很有益处。



鸭蛋


清代《寿世传真》指出:“鸭蛋性微寒,能除心腹膈热。”


《医林纂要探源》认为鸭蛋有补心清肺的功效,用开水冲服鸭蛋能够“止热嗽,治喉痛”。


此外,鸭蛋还有滋阴养血的功效。



鹌鹑蛋


性平,具有补气益血、治风湿、强筋骨、丰肌润肤的功效,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指出胃病、肺病、神经衰弱者均可食用。


注意:对于大家关注的胆固醇含量问题,医道君这里也有一个排行→鹅蛋黄最高,鸭蛋黄次之,鸡蛋黄略低,鹌鹑蛋黄最低。


为使摄入的营养均衡,各种蛋类可交替食用。


往期推荐


【5.23】郑州肌筋膜触发点技术研修班开课通知!名师面对面,为你解疑答惑

【钟南山】正在全力研发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

国家卫健委出招!5项新措施解决医养结合痛点难点(权威发布,速看)

互联网医疗再迎重磅利好消息!28部门联合发文:支持医生互联网执业!

年仅26岁少班主患痛风,为啥年纪轻轻就中招?6个原因一半和吃有关

痛风,不仅仅是止痛!也不仅仅是忌口,还要丢丢酸!

民间中医转正有望,2021年中医确有专长资格报名开始啦


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与肌筋膜治疗相关的内容,可以扫码关注公众号,在好医课堂里学习更多肌筋膜触发点知识。